一课一案 | 北工大"最美课程思政案例"分享——文化自信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快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我校开展了2019-2020学年优质“课程思政”案例评选活动。希望通过此活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设计、创新教学载体,培育一批育人效果显著,“思政”功能鲜明的示范课程,提升课程育人能力。
在申报的课程思政案例中,教师们精雕细琢、精心凝练出与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相契合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工匠精神、责任担当、生态文明等“思政”元素,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将“思政”元素很好地嵌入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有效辐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果,教务处将分系列主题推出优秀案例的分享。
文化自信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牢思想根基,提供精神、智慧和道义的支撑。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期分享的主题是基于“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教师们如何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目的,将“文化自信”设为思政教学要素,实施基于文化自信的教学策略,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思政"的教学全过程。
坚定文化立场
课程名称:实用文体翻译
任课教师:胡文婷(文法学部)
案例主题:汉语政论文的英译模式与意识形态立场
章节名称:政论翻译(第十一章)
案例意义:政论文章严谨而庄重,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政论文献英译70年以来,意识形态始终显性或隐性地影响着翻译策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政论文献英译意识形态的宣传由较为直接的显性输出,逐渐转化为较为含蓄的隐性输出。新世纪我国将要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识形态的对抗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因此,翻译教学应坚定不移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本课程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外语语言教学中,将价值引领贯穿外语教学的全过程。课程内容着力引导学生辨析语言的政治,找准语言共处和语言斗争的规律,培育学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念。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教师力求以外语语言教学为依托,润物细无声的开展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找准语言的话语倾向和政治站位,对语言观、政治观、国家观进行引导和构建,塑造积极正确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意识形态体系,教导学生承担相应的文化及政治责任。
在政论文本翻译教学中,应向学生阐释如何通过翻译活动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际地位,引导学生在政论文体翻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对学生国家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和构建,塑造积极正确的且符合我国国情的译者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
本章教学结合相关翻译案例,以政论文本三大特征(1重伦理教谕,2重藻饰,3多意合结构)为导线,以译者责任和意识形态立场作为切入点,剖析汉语政论文本语素的中国特色,深入剖析翻译的语言意识形态的创作方法和技巧。通过教学,力求培养学生对综合政论文本的翻译能力。
端正文化态度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高级)- 演讲的艺术
任课教师:张蕾(文法学部)
案例主题:如何用英语传播中国好声音
章节名称:Beginning and Ending in the Speech(第八章)
案例意义:增强中国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学生正确把握文化态度。通过演讲课程更加了解认同本国文化,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本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形成对待我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本课程基于不同方面的中国文化,加入带有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的演讲视频及演讲稿,让学生以演讲的方式对优良文化进行梳理,发现精华并用英语对外弘扬,讲述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而这样的相互了解,需要的“利器”就是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外语教学进行人文教育,对提升学生思想文化的素养有其独特作用。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完成了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向语言教育的过渡。因此,英语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有效的结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将是语言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案例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融入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内在价值。本课程为公共英语演讲,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同时将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和中外文化的对比有效融入演讲这门课程中,培养学生树立用英语语言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思想意识,进而提高用英语输出中国元素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下图展示了案例所反映的思政映射点与融入点:
传承民族文化
课程名称:20世纪中国小说选读-1
任课教师:戴莉(文法学部)
案例主题:从《边城》的悲剧意蕴及文学价值中感悟文化自信
章节名称:一个民族的百年孤独(第四章)
案例意义:以《边城》为案例进行解读,通过探讨作品的悲剧意蕴及艺术特色,确立《边城》的文学价值及地位。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育人角度帮助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开放自信的世界观。
具体包括:
(1)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通过对小说《边城》的悲剧成因分析、悲剧指向梳理,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与人沟通及交流的种种问题,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
(2)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从小说独特的人物形象设计、冲淡平和的情节设置及意味深长的开放式结局,解析小说《边城》的文学价值,启发学生认知、了解中国文学传统,从而达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
(3)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在开阔的比较文学视野中把《边城》和世界文学经典作品,比如巴尔扎克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等进行比较,在比较视野中认识小说《边城》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地位,从文学自信衍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感受文化魅力
课程名称:中国概况
任课教师:李怡(国际学院)
案例主题:北京城市中轴线中的文化魅力
章节名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第五章)
案例意义:留学生在北京长期居留、生活和学习,在北京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其对中国的印象。留学生有了解北京这座城市的强烈愿望,但因为接触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有时表现出对北京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本案例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北京、认识北京,深刻地体悟北京,并结合自己在京留学的亲身经历,增强情感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北京中轴线模型”特展,通过让留学生近距离感知和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对华的认同感。
世界主要知名城市不乏中轴线城市格局,选取这个知识点,可以引导留学生们自觉将北京与他们所熟悉的城市进行对比和比照,进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从而获得一定的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情感,并最终成为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的国际人才,而这也正是“中国概况”这门课程的重要德育目标。
了解文化差异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综合)
任课教师:邹丽玲(文法学部)
案例主题:从China English中看我国的文化影响
章节名称:College life(Unit 1)
案例意义: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了英语学习中要注重英语和汉语的差异性,避免出现Chinglish,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China English 是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方式,是规范英语的一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Chinglish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语(母语)和英语在词汇、语法、表达习惯方面的差异,因此,在今后的语言学习和运用中,学生能够不畏惧偏误,提高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在文化层面上,通过OED(Oxford Dictionary)收录的China English 表达的日益增多,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正在引起更多的关注,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020年6月9日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和立场。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阅读。文章来源:北工大教务处
十一月课程上新,一流课程建设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我